【空白】混合+cs 选课清单对照

  • 本清单仅适用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024级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综合了混合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份培养方案的课程清单。

1. 通识课程(77.5学分)

(1)思政类(18.5学分)

必修

  • 形势与政策I (1秋冬+1春夏)
  • 思想道德与法治(1秋冬)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1秋冬)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2秋冬)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2春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秋冬/3春夏)
  • 形势与政策II(4春夏)

选修(四选一,1.5学分)

  • 中国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秋冬)

(2)军体类(10.5学分)

必修

  • 军训(1秋)
  • 军事理论(1秋冬)
  • 体测与锻炼(4秋冬/4春夏)

选修(体育课,共计6学分)

  • (1秋冬)
  • (1春夏)
  • (2秋冬)
  • (2春夏)
  • (3秋冬)
  • (3春夏)

(3)外语类(1学分)

必修(1学分)

  • 英语水平测试(水测,或使用托福≥95/雅思≥7.0/六级≥550+口试≥B)

选修(混合班不要求学)

  • 英语口语
  • 英语写作
  • 托福口语
  • 托福阅读
  • 托福听力
  • 新工科学术英语
  • 托福写作

(4)计算机类(4学分)

  • 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1秋冬)

(5)自然科学通识类(33学分)

  • 普通化学(H)(1秋冬)
  • 数学分析(甲)I(H)(1秋冬)
  • 线性代数I(H)(1秋冬)
  • 普通化学实验(乙)(1春夏)
  • 数学分析(甲)II(H)(1春夏)
  • 线性代数II(H)(1春夏)
  • 普通物理学I(H)(1春夏)
  • 普通物理学实验I(1春夏)
  • 普通物理学II(H)(2秋冬)
  • 普通物理学实验II(2秋冬)

(6)通识选修课程(10.5学分)

1)通识核心课程至少1门

  • ()

2)至少修读1门博雅技艺类课程

  • ()

3)至少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中修读一门

  • ()

2. 专业基础课程

1)必修课程

  • 混合学习研讨班I(1秋冬,余倩1.53)
  • 混合学习研讨班II(1春夏,余倩1.53)
  • 工程图学(H)(2秋冬)

2)选修课程(总计6学分)

A.数学模块(最多3学分)

  • 离散数学(可以使用计算机学院的“离散数学及其应用”平替,最好大二大三再修)
  • 概率论(H)
  • 数学建模(H)

B.物理模块(最多3学分)

  • 流体理论与前沿应用
  • 量子信息基础

C.生物模块(最多3学分)

  • 生命科学导论(H)
  •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15.5学分,混合班全部得学)

  •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4.0)()
  • 数据结构基础(2.5)(1春夏)
  • 数字逻辑设计(4.0)(1春夏)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2秋冬)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5)(2春夏)

3.1 专业课程

1)后期实行导师制,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科研训练和课程修读计划(3学分)

  • 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据说此项目于23级开始加入培养计划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34学分)(混合班全都得学)

  • CS2045M 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4.0)(2秋冬)
  • CS2055M 计算机组成(4.5)(2秋冬)
  • CS2051M 计算机体系结构(3.5)(2春夏)
  • CS2089M 数据库系统(4.0)(2春夏)
  • CS3103M 操作系统(5.0)(3秋冬)
  • CS3136M 计算机网络(4.5)(3秋冬)
  • CS3140M 计算理论(2.0)(3秋冬)
  • CS3100M 编译原理(4.0)(3春夏)
  • CS3165M 软件工程(2.5)(3春夏)

(2)专业选修课程(混合班可以完全不用学)

  • CS2090M 数值分析 (2.5)(2秋冬)
  • CS2091M 图像信息处理(2.5)(2秋冬)
  • CS2040M 大模型基础 (2.0)(2春)
  • CS2043M 服务科学导论 (2.0)(2夏)
  • CS3129M 计算机动画 (2.5)(3秋)
  • CS3142M 计算医疗 (2.0)(3秋)
  • CS3216M 智能视觉信息采集 (2.5)(3秋)
  • CS3134M 计算机图形学 (2.5)(3秋冬)
  • CS3153M 量子计算理论基础与软件系统 (3.0)(3秋冬)
  • CS3185M 数字视音频处理 (2.5) (3秋冬)
  • CS3219M 专题研讨 (2.0)(3秋冬)
  • CS3132M 计算机视觉 (2.0)(3冬)
  • CS3179M 数据可视化导论 (2.0)(3冬)
  • CS3131M 计算机科学思想史 (2.0)(3春夏)
  • CS3135M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进展 (4.0)(3春夏)
  • CS3141M 计算摄影学 (4.0)(3春夏)
  • CS3213M 职业发展规划讲座 (1.0)(3春夏)
  • CS3139M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 (2.5)(3夏)
  • CS3144M 技术沟通 (2.0)(3夏)
  • CS3146M 开源软件 (2.0)(3夏)
  • CS4226M 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 (1.0)(4秋冬)
  • CS4227M 科研实践Ⅰ (2.0)(4秋冬)
  • CS4228M 科研实践Ⅱ (4.0)(4秋冬)
  • CS3206M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 (2.0)(4春夏)

3)实践教学环节(8学分,混合班全部必学)

  • CS1030M 课程综合实践I (2.5)(1短)
  • CS2058M 课程综合实践II(2.5)(2短)
  • CS3123M 工程实践(3.0)(3短)

4)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混合班必学)

  • CS4222M 毕业论文(设计)(8.0)(4春夏)

3.2 个性修读课程(15学分)

1)本专业进阶模块(15学分)

A.计算机科学类

  • CS3099M 编程语言原理 (2.0)(3秋冬)
  • CS3208M 应用运筹学基础 (3.5)(3秋冬)
  • CS3022F 人工智能 (3.5)(3春夏)
  • CS3221M 自然语言处理导论 (3.5) (3春夏)
  • CS3182M 数据挖掘导论 (2.0)(3夏)
  • CS3186M 算法设计与分析 (2.5)(3夏)

B.计算机系统类

  • CS3125M 汇编与接口 (4.5)(3秋冬)
  • CS3157M 嵌入式系统 (3.0)(3秋冬)
  • CS3112M 大数据存储与计算技术 (2.0)(3春夏)

C.计算机软件技术类

  • CS3096M B/S体系软件设计 (3.5)(3秋冬)
  • CS3097M Java应用技术 (2.5)(3秋冬)
  • CS3164M 软件安全原理和实践 (2.0)(3秋冬)
  • CS3120M 多媒体技术 (2.0)(3春)
  • CS3217M 智能终端软件开发 (2.0)(3春)
  • CS4224M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2.0)(4秋)

2)跨专业学习模块(混合班不用学)

  • 学生可修读其他院系开设的微辅修项目,修读完成后,可获得微辅修证书。若修读的微辅修项目要求学分不足15学分,不足部分可用本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本专业进阶模块”中的课程补足。
  • 计算机专业可辅修计算机学院除软件工程外其他专业和外学院各个专业。
  • (以后再来探索吧)

3)学生自主修读模块(至少一门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混合班不用学)

  • 学生根据自身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制定相应课程修读计划。自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或经认定的境内、外交流的课程。其中,通识选修课程不得多于2学分,并需至少修读1门由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类别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且不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内的课程
  • A.跨专业课程至少1门

4. 其他必修环节(认定型学分)

1)美育类(至少2学分)

  • ()

2)劳育类(至少32学时)

  • 可以使用cs课程里的劳育课解决

3)创新创业类(至少2学分)

  • ()

4)心理健康类(至少2学分)

  • ()

5. 第二课堂(共计4.0学分)

  • 主打一个慢慢攒
  • 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项目,包括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科研实践训练、科学研究、学术报告、学生工作、文化艺术活动等。 具体办法:参加二课堂项目累计记点≥4,且该记点中参加基础必修类项目累计记点≥2.5者,可获得二课堂 4 学分。累计记点<4 者,二课堂等级为“不合格”;4≤累计记点<5 者,二课堂等级为“合格”;5≤累计记点<6 者,二课堂等级为“良好”;累计记点≥6 者,二课堂等级为“优秀”。

1)基础必修类(师生交流类项目,包括竺涯共语、竺山论剑≥0.5;科研训练项目,包括校院SRTP/省创/国创/竺院深度科研训练,≥2.0)

  • 至少完成一次竺可桢学院认定的面向重点地区和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时间累计一周以上并通过考核可获 1 记点,考核结果为校级优秀及以上的可获 1.5 记点。

2)专业特色类项目(包括学术报告/跨学科类竞赛/科研实践训练/学科竞赛/科学探究/创新实验。鼓励参加各类学术报告/科研实践训练等)

  • 包括就业实习实践、创业实践实训等。

3)个性通选类项目(包括素质提升类项目/学生工作经历/文化艺术类项目,如青马工程/领培计划/“灵韵”系列美育活动)

  • 包括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各类青年志愿者项目。获一星级荣誉奖获 1.5记点、获二星级荣誉奖的获 2 记点、获三星级荣誉奖的获 2.5 记点、获四星级荣誉奖的获 3 记点、获五星级荣誉奖的获 3.5 记点

6. 第三课堂(共计2.0学分)

  • 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项目,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 具体办法:参加三课堂项目累计记点≥2,且该记点中参加基础必修类项目累计记点≥0.5者,可获得三课堂 2 学分。累计记点<2 者,三课堂等级为“不合格”;2≤累计记点<3 者,三课堂等级为“合格”;3≤累计记点<4 者,三课堂等级为“良好”;累计记点≥4 者,三课堂等级为“优秀”。
  • 基础必修类项目:至少完成一次竺可桢学院认定的面向重点地区和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时间累计一周以上并通过考核可获 1 记点,考核结果为校级优秀及以上的可获 1.5 记点。 专业特色类项目:包括就业实习实践、创业实践实训等。
  • 个性通选类项目:包括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各类青年志愿者项目。获一星级荣誉奖获 1.5记点、获二星级荣誉奖的获 2 记点、获三星级荣誉奖的获 2.5 记点、获四星级荣誉奖的获 3 记点、获五星级荣誉奖的获 3.5 记点。

7.第四课堂(共计2.0学分)

  • 可通过任一修读方式获得此学分
  • 1.赴国(境)外高校等参加并完成与我校共建的 2+2、3+X 等联合培养项目;
  • 2.赴国(境)外高校等参加交流项目并获得有效课程学分;
  • 3.赴国(境)外高校等参加 4 周及以上的各类交流项目并提供修读证明等相关材料;
  • 4.赴国(境)外高校等参加少于 4 周的交流项目且没有获得有效课程学分的,需再修读 1门经学校认定的国际化课程且考核通过;
  • 5.参加线上境外交流项目并达到《浙江大学本科生线上境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浙大本发〔2022〕4 号)中关于“国际化模块”的要求;
  • 6.参加线上境外交流项目,但未达到《浙江大学本科生线上境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浙大本发〔2022〕4 号)中关于“国际化模块”要求的,需再修读 1 门经学校认定的国际化课程且考核通过;
  • 7.已获得第三课堂 2 学分并认定等级者,使用其多余记点中的 2 记点替换“第四课堂”学分的,需再修读 1 门经学校认定的国际化课程且考核通过。